千萬別和安徽人吃飯!
說起長三角,大家都知道是經濟帶,但你知道除江浙滬以外的,第四個地方是哪里嗎?
說起“內斗”省,大家會想起江蘇;說起沒存在感,大家會想起河北、江西;但要是說起既沒存在感,又很會“內斗”的省,你知道是哪里嗎?
這里往前翻是曹操、朱元璋、周瑜、包拯、管仲、李鴻章、嵇康、華佗的故鄉,往文壇走,讓海子和張恨水老鄉見老鄉;格局開大,還有陳獨秀、鄧稼先等名人匯聚一堂,你知道是哪里嗎?
這靈魂三問,只有一個答案,那就是安徽。
安徽,就像這個“徽”字,不懂的人看不透,懂得的人愛得深。厲害到全國人多少知道點兒,離譜到本地人也未必窺見全貌。
今天極物君就帶大家去安徽看看,它究竟有多“徽”吃、“徽”喝,“徽”飛。又如何憑借一個“徽”字,讓人念念不忘。
提到安徽,有多少人想到了徽菜?
可你卻未必知道,徽菜雖是八大菜系之一,卻只占安徽美食的三分之一。
【不只是徽菜,皖里有三國】
由于身處要地,淮河與長江穿省而過,一江一淮以此成界,將安徽天然劃分成皖北、皖中與皖南。
古有三國三分天下;今有三區,食域三分——皖北近中原,爽脆咸鮮接近魯菜;皖中是長江流域,出淮揚菜,多見清甜河鮮;
而深受古徽州影響的皖南,才是重油重色、重火功的徽菜。
三區各領風騷,便有了肉食愛好者天堂:
臭鱖魚,魚肉鮮滑一夾成瓣,搭配黃山嫩筍丁更美味,就是外地人聞著未必習慣。
圖片2|《舌尖上的中國》©
符離集燒雞,一拉脫骨、汁水四溢,誰都想來一口。
花樣百出的還有——全國聞名老鄉雞(中式餐飲品牌)、軟滑干香地鍋雞、亳州板雞……吃雞打擂一點不怕的。
”鴨”力不小,安徽人一手端上皮香鮮甜的紅皮鴨,一手拎上先鹵后煮,厚潤熏鮮的無為板鴨。
禽類到這里,也逃不掉廣東一樣的命運。廬州烤鴨、口袋鴨、吳山貢鵝、黃山燉鴿……此禽香鮮,必需款待舌尖。
圖片1|Talk ©
圖片2|一口一個大馬勺 ©
筷子別停!安徽人拍著胸脯說,雞鴨魚肉我樣樣精通。
上豬肉——
山粉圓子燒肉、徽州名菜刀板香,一咬流脂,滿口生香。
“金華火腿在東陽,東陽火腿在徽州”,這里的火腿別忘了嘗嘗。
上海鮮——
桂魚遇見上小山羊,在蕭縣吃“魚咬羊”;香辣暢快夜生活,去合肥吃小龍蝦,還有蕪湖大螞蚱。
單一食材已不能滿足你的胃?還有安徽“火鍋”——
胡適一品鍋和李鴻章大雜燴。邊吃邊煨,美食薈萃,讓你一次吃個夠味。
圖片1|森林木子 ©
圖片2|愛美食的胖子 ©
【不只有板面,餃飯藏炊煙】
說安徽板面,河北石家莊人的DNA動了。
河北安徽板面,就像長沙桂林米粉、青海蘭州拉面,說不上哪里不對,但細想總覺得匪夷。
地緣加上早先人口流動,安徽板面從阜陽出發,經“改羊為牛”本土化后落地生根,反而成了河北人的“一天一面”。
圖片|哇塞 ©
安徽本土板面在阜陽太和,搭配羊肉。
由師傅邊摔邊拉的板面,薄寬筋道,晶瑩透亮。和澆頭一起入口,齒頰鮮香。
在阜陽,其實格拉條有更大市場。手搓的它圓滾筋韌,比一般面條更粗。下鍋一燙,嚼勁彈香。
圖片|超級厲害的LL ©
夏放荊芥冬放香菜,面撈起一拌,辣椒香、蔥香、芝麻香融為一體,再配一碗黃豆芽湯,是本地人才懂的爽!
安徽的“多面”不是說說。渦陽干扣面、當涂大肉面、爐橋手搟面、淮北燙面、銅陵大腸面、蝦籽面…不來趟你永遠不知道它有多少面。
圖片1|圖蟲創意 ©
圖片2|吃貨小劉鴨 ©
在這里,就連米也有新姿勢。
安慶炒米:糯米與大米曬干后炒制,可搭配雞蛋或雞湯,熱霧中味蕾開放。
蕪湖藕稀飯:藕香與米香交匯,稀黏香甜。
渣肉蒸飯:七瘦三肥的五花肉,當地稻米加料炒熟一裹,加千張一蒸,滿室盈香。
圖片|《早餐中國》 ©
安徽的包子也超級香,大南門的牛肉煎包、小籠湯包肉汁恣意。
而做法不同的餛飩,名字更神奇,江毛水餃、深渡包袱,是啥點了才知道。普通的雞湯小餛飩,都藏著好味道。
圖片|吃貨小劉鴨 ©
【何止是豆腐,個個有來頭】
豆腐到了安徽,可算絕對的“自來熟”。
熟到“長毛”的毛豆腐、菊花豆腐盅、百鳥歸巢、淮王獻寶等堪稱“豆腐開會”。
圖片1|《舌尖上的中國》 ©
圖片2|圖蟲創意 ©
配菜里豆腐薈萃,它也在衍生中香得開胃:
當地油菜花炸出的菜油,拿來做煎豆腐、還有鼎鼎大名的八公山豆腐乳、茶干,臭干子,就連王致和臭豆腐都和它有點淵源。
安徽另一個“重口”,在醬。
金菜地蝦醬、肉醬、胡玉美蠶豆醬、京龍牛肉醬,在本地甚至打敗了老干媽。還有爽口的腌菜、嫩脆的銅陵糖姜、糖蒜,那是鮮出水,香動魂。
圖片|小胖娥 ©
安徽的小吃,一個跟一個上場,吃上一整年也不重樣——
黃山的燒餅,酥脆小巧,揚名全國;六安獅子頭(一種油炸香脆小吃)、烏飯糍、蚌埠燒餅夾里脊,東至米餃、三河米餃各有特色。
大救駕(一種酥皮面點)、池州小粑、蒿子粑粑、云嶺鍋巴、牛肉干、桃酥、采蝶軒、詹記……誰不眼花繚亂,饞舌驚顫。
還有卷饃、蕭縣卷面皮、娃娃魚、鴨腳包……好吃的太多,再點一杯卡旺卡,生活賽神仙。
圖片|Solo-fish ©
吃完小吃,再吃點水果平衡一下——
在世界梨都碭山,吃梨吃桃;去懷遠吃石榴,到蕭縣吃葡萄;這里還有枇杷、蜜棗、獼猴桃……一年吃不全,十年吃不膩。
圖片2|Shukyan ©
安徽人,很“徽”喝湯。
沒錯,就是《舌尖》導演陳曉卿魂牽夢縈的sa湯。
【湯里有乾坤,香到丟了魂】
這湯神,即使在安徽,讀音也不一樣。
不僅有sa和sha的區別,連音調、做法也有不同。不過在外地人眼中就像亳州與毫州,區別難度有如登天。
當然,美味無關姓名姓。
寒冬點個sa湯,那熱氣能將身體沖透。蛋花混湯喝下滋味十足,哈一下呼出身上最后一絲冷氣,整個肺腑都舒坦了。
難怪,一碗滾燙「香稠」的sa湯就是遠在他鄉的安徽人心中,最深的「鄉愁」。
圖片|小羊vv ©
到了肥西,一碗湯鮮滋補的老母雞湯,有如救命。而在淮南,牛肉湯才名滿天下。
二十幾種滋補食材聚齊,加入牛骨慢火熬12小時,讓它喝起來更溫潤;江淮一帶的黃牛肉,混著千張、豆餅、芋粉,撒一把香菜,好吃到精神抖擻。
一口湯,一口鍋盔或油酥燒餅,滿足到能將渾渾噩噩的一天照亮。順路嘗嘗淮南土豆片的酥爽,這日子真香。
【茶里香飄遠,酒中藏江南】
茶酒,安徽人的人間樂事。中國十大名茶,安徽就占了三種。
如果說中國的茶香中,藏著春天的芬芳,那么你一定要來安徽喝一場——
去畫里鄉村宏村、南屏看徽派建筑,品一品太平猴魁;去祁門青山碧水里賞秋韻,飲一杯祁門紅茶。來一趟,也別錯過形如雀舌的黃山毛峰。
還有無芽無梗的六安瓜片、挺直微展的霍山黃芽……愛茶之人來此,閑來坐飲時,風雅在人間。
若你喜清鮮,桐城小花、舒城小蘭花都可以嘗嘗。最“徽”喝茶的安徽人會帶你了解,什么才是真正的蘭香。
安徽人不但“徽”喝茶,也“徽”喝酒。
所以徽酒當仁不讓,馬上出場。古井貢酒、口子窖、迎駕貢酒、金種子酒并稱徽酒四朵金花。濃香、兼香、醬香、馥郁香……多種香型的白酒,讓安徽彌漫著一絲酒香。難怪有人說這里,酒風彪悍到“麻雀都能喝二兩”。
圖片|Shukyan ©
若你喜甜,還可來一碗赤豆酒釀。
酒不醉人人自醉,甜蜜間不知古今。便就微醺于此間江南,綠意飄染,春日遲遲。
【肚里藏墨水,心中有文化】
安徽人還很會“喝”墨水。
這里是徽派文房四寶——宣筆、宣紙、徽墨、歙硯的家鄉。
你能看到雙手沾墨的老師傅,在纖毫之間,將一門古老的技藝重復歲歲年年。也能看到小孩子捧著詩書,將詩詞背上好幾遍。
圖片|圖蟲創意©
翻開歷史的書頁,這里有引領明清文壇300年的桐城派;
更有以儒經商、足跡遍布全國的徽商,無一不彰顯著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于是,就連與之相關的美食都浸染出一絲文韻——
形如古墨的徽墨酥、白如雪的安慶龍須酥,藏進詩情畫意;祝愿高升、求學順利的節節糕、懷寧貢糕,精致玲瓏的梅花糕、綠豆糕、云片糕、甄子糕……令人眼花繚亂。
圖片|sunny ©
還有制作精妙的非遺字豆糖,將中華文字藏進方寸之間;
酥甜可口。滁州董糖(瑯琊酥糖)、銅陵酥糖、頂市酥,哪一個不藏著多年歷史,傳承著一代又一代古老的技法和味道。
圖片|《舌尖上的中國》©
之前低調的安徽,憑網紅城市爆火,直接飛進人的視野——
「蕪湖」起飛、「蚌埠」住了、馬上「開沖」。越來越多的人才發現,原來還有這么一個寶藏地。
圖片|圖蟲創意©
▲圖為安徽蚌埠停載的運輸船
但其實,安徽的不簡單,早從名字就看得出來。一個“安”字,讓它憑首字母排全國第一;一個“徽”就藏著“山、水、人、文”。
左邊的“ㄔ”,是慢步行走的意思,來安徽,慢生活存在于街頭巷尾,跟著安徽人,就能品嘗濃濃的徽味;
圖片|圖蟲創意©
中間則是“山系”,來安徽,感受黃山、敬亭山、九華山等群山縱橫,更在山水間嗅得好茶之味。安徽人會泡好清雅的茶,和你聊聊桃花潭的美,徽劇、黃梅戲、徽州文化的風韻。
最右邊“攵”,是輕輕敲打的意思。來安徽,江南的煙雨扣擊心靈,古老的徽學記載,更讓人明白文化的來處。
而這里又不單單有這些,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同樣一方人也成就一方水土。安徽人既有江南文人的低調,又有豪放敢闖的勇氣。
不論是抗擊外敵的淮軍,還是威海衛戰役以身殉國的丁汝昌,他們都來自安徽。
《覺醒年代》陳延年、陳喬年也是安徽人,延喬路最終通向繁華,滿載鮮花,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。
圖片|凱森 ©
多年來,位處要地的安徽多次開閘泄洪,以自身壓力,保衛家鄉安定,守護兄弟省河南與江蘇不受水患侵擾。
疫情期間,他又支援武漢、上海,奔赴的身影從未落下。作為妥妥的紅色地域,安徽人的血脈里藏著勇氣與責任,始終如一。
南北交融,讓安徽成為南方人眼中的北方,又成為北方人眼中的南方。這里有“分區而食”的獨特,也有所謂的“內斗”,但安徽再“散裝”,心都在中國。
這里走出了不少我們熟悉的品牌——傻子瓜子、恰恰、真心、溜溜梅、幸運方便面;這里也藏著不少驚喜,火遍b站的《男生女生向前沖》、全國最大的方特游樂園……
融合了不同的文化、美食的安徽,男女老少都能在這里找到快樂;而不論江南客,還是塞北人,都能從中找到歸宿。正因為安徽,不南不北。所以東西南北中,來安徽都吃得通。
曾有人開玩笑說,安徽什么都會,就是不會讓你想起來。
可你看,它明明擁有這么多精彩。
希望未來有更多人,了解到“徽”吃、“徽”喝、更“徽”飛的安徽,因為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。
資料來源:
地道風物《“散裝”的安徽,到底什么味兒》
安徽探索頻道《什么是安徽人》
掌上安慶《安徽十碗面,一碗面,一座城》
網易噠噠《安徽,特別野,特別低調》
Feekr旅行《陳曉卿不止一次地cue到它,迅速制霸街頭的淮南牛肉湯,喝過的人才懂》
Bilibili《安徽特產小吃大開箱》花二Strange
來源:極物(ijiwulife),美好生活指南,分享提升幸福感的故事和好物。